《沂蒙山小调》是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一首曲调优美、唱词通俗的优秀民歌。多少年来,歌唱风格不同的歌唱家们在乐坛上用各自不同的理解与唱法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音乐阐释;广大听众更是对此更是爱不释手,在民间广为传唱。《沂蒙山小调》是中国优秀民歌的典型代表。
歌词抄录如下:
《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
稻花(那个)香满担(那个)
谷子(哎)堆满仓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在大家的广泛传唱之中,对歌词的最后一句“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中的“见”字如何发音有了多年的争执。对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较早见于北朝民歌《敕勒川》原文如下: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汉字“六书”的角度讲,“见”与“现”是“古今字”,简而言之,就是先有“见”,后有“现”。所谓“古今字”,是指“ 古今分化字, 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另一个有相同偏旁的新造字称为今字”,即像“现”字有“见”做“偏旁”的影子,“见”是古字,“现”字做为新字;为早先的“见”字分担去一部分含义负担的“现”字被称为“今字”。
做为北朝民歌《敕勒川》中的一句歌词,“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很显然用了其多个本意中的“现”字。通俗解释一下多音字“见”的用法,就是:用我们用眼主动看见“对象物”的(对象被动),就读“jiàn”;“对象物”主动出现的(我们被动),就读“xiàn”。在没有风的日子里,个头不高又低头吃草的牛羊钻在高大密实的草原中吃草,人们一般是看不到它们的;只有在被阵阵的大风吹低之后,高大密实的草才能“低下头”来,这时,个头相对低矮的牛羊们就能主动地“出现”,是人们被动地“看见”。
综上所述,“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应读“xiàn”音,而不是“jiàn”音。
以上是个人心得,愿与你商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