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肘
悬肘本是自然事,谁知南宫成奇谈。深悔本人转世晚,未与伯修谋一面。
矮几危坐肘必悬,晋人唐贤本来面。高椅高桌入中原,帖腕着肘身力断。
伊默谆谆无人听,唯为畏难皆枉然。传道授业千古事,信口开河谬种传。
古今多少愚人师,误人子弟否肘悬。今观名师做示范,不是纸动就肘蹿。
小楷帖腕指来戳,中楷横竖笔已偏。行草气脉九霄外,亦步亦趋何难堪。
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我言此事有何难,捉笔作书即肘悬。
油翁手熟路人赞,手动对接数百万。浅尝辄止定不成,挖井几尺就要换,
九州书气恃风雷,腕肘不悬究可悲。我劝大师重抖手,不拘师承把肘回。
注释:
1、悬肘本事自然事,谁知南宫成奇谈。深悔本人转世晚,未与伯修谋一面。
A、南宫即是米芾,相传宋代书家米芾善悬肘作小楷,有一次,他的学友陈伯修父子问他请教提笔法,,米芾说:“以腕着指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接着伯修又、问:“悬 肘提笔亦能作小字吗?”米芾笑而不答,就命书僮拿出纸笔,端坐悬腕,写了一通《黼扆赞表》,字如蝇头,笔画端严,体裁一如大字,十分精到,伯修父子看到,大为倾倒,相顾叹服,因请教其法,米芾回答说:“这并不难,只要您今后作书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然会熟练地掌握这个方法。”这个故事,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蒋骥《续书法论》谓:“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静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之,此所以更高于悬腕一筹。”又如清代的汪云在《书法管见》中也讥笑了不能悬腕作小楷的人,他说:“古人悬腕书扇头,虽小楷不必倚案,细阅《黄庭》楷法,律度最严,而神机尽以行草流贯,人忽不察。今人多按定扇骨作小字,不敢作《淳化》《圣教》诸大字,以小者机熟掩过,大者病处尽露。”
2、矮几危坐肘必悬,晋人唐贤本来面。高椅高桌入中原,帖腕着肘身力断。
A、矮几就唐朝以前人们书写时的工具,就像我们的茶几。B、危坐就是跪坐。C、贴腕指把手腕贴在桌面上写字,着肘指把肘放在桌子上悬腕写字。
3、伊默谆谆无人听,唯为畏难皆枉然。传道授业千古事,信口开河谬种传。
A、伊默指当代书法家沈伊默先生,倡导肉不衬纸,悬肘作书。
4、古今多少愚人师,误人子弟否肘悬。今观名师做示范,不是纸动就肘蹿。
A、纸动指每写完一两个字就需要往前提纸,肘蹿指每写完一两个字就要往后撤肘
5、小楷帖腕指来戳,中楷横竖笔已偏。行草气脉九霄外,亦步亦趋何难堪。
A、、笔已偏指写横画时到末尾笔杆已经向左倾斜,写竖画时到末尾笔杆向前倾斜。这个问题从田蕴章老师和田英章老师的录像里边看的很清楚。在行书书写中张旭光老师的教学课上也看的很清楚。
6、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我言此事有何难,捉笔作书即肘悬。
7、油翁手熟路人赞,手动对接数百万。浅尝辄止定不成,挖井几尺就要换
A、卖油翁的名言“无他,唯手熟尔”。手动对接指我们的宇航员练习手动对接。A、挖井的漫画大家都看过,水就在10米处流淌,有的人挖了6米没水走了,有的人挖了9米没挖到水走了,有的挖到9.9米没挖到水走了。
8、九州书气恃风雷,腕肘不悬究可悲。我劝大师重抖手,不拘师承把肘还。
A、整句借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格律。风雷比喻当代书法界的所谓名家大腕。重抖手是劝说名家大腕们真正练好悬肘写字,包括小楷书写,因为他们的手腕和肘部可能重复错误太多了,重新纠正很难的,手可能会抖得厉害。不拘师承指不要仅听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那一套,因为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可能就不是像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一样写字。
评论